作者:彭繁 李少午 图:陈佳仪 江慧妮 发布时间:2024-11-03 16:15:41
本网讯(通讯员 彭繁 李少午)10月29日,张家界学院举办《非遗作品陈设艺术》课程汇报展,近四十件富有湘西民族特色的作品集中亮相,吸引众多师生驻足观赏。
展览现场 江慧妮/摄
此次课程汇报展为期7天,分为建筑营造、苗族银饰扎染、手工记忆、傩戏、白族民俗、土家民俗六个主题,展品类目涵括灯具、家具、织物布艺品等多类作品。汇报展旨在以湘西地方非遗项目为线索,深度探索湘西文化内涵,将非遗融入进空间陈设,激发同学们对非遗的喜爱,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创造能力,以及增强他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。
部分展览作品 陈佳仪/摄
部分展览作品 陈佳仪/摄
部分展览作品 陈佳仪/摄
“这些作品有好多现代风格,做出来挺好看的,我很喜欢这个用丙烯颜料做的人物,大头阔耳的,看起来就让我感到开心!”一位同学细心观赏着《傩》说道。展览主讲老师陈晓蝶向参观的师生说:“这次我们尝试的是“展演+课堂”的教学改革模式,打破了传统设计课堂教学的“设计——出图——评图”的旧闭环,既增加了学生设计作品的兴趣,也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,对富有传统民俗风格的作品进行了再设计,并使之以新的样态呈现出来。”她表示,为了做好这次汇报展,学生们查阅了许多与湘西非遗有关的资料,并大胆地结合自己的理念制作作品,所以现场既有民族风格十分强烈的湘西吊脚楼、傩戏道具和苗族扎染工艺作品,也有富有明显现代特征的非遗“新”作品,比如彭洋同学的《蓝染非遗·苗寨印象》。该作品以蓝染艺术为设计灵感,将湘西传统民族工艺与新装饰元素(青花瓷)结合起来,以蓝染线、青花瓷盘主要材料,用破碎的瓷盘和穿插在其中的细线展现苗寨的丝丝缕缕,并借此呈现出湘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韵。现场师生纷纷表示认可,并拿出手机拍照分享。
展览主讲老师陈晓蝶 陈佳仪/摄
如何用好湘西丰富的非遗资源,发挥非遗育人的重要作用,让非遗在高校焕发新的活力?面对这一问题,近年来,张家界学院努力挖掘地方非遗资源,积极探索“非遗+课堂”“非遗+文旅”“非遗+音乐”“非遗+实践”等多元教学模式,大力将剪纸、苗鼓、桑植民歌、舞龙舞狮、土家族山歌、扬叉舞、地虎凳和高花灯等众多非遗项目与学生课堂、教职工兴趣班、文艺汇演、“三下乡”活动、学科竞赛等深度结合起来,将非遗人“请进”课堂,将非遗节目“搬上”舞台,将非遗元素“炼为”作品,将非遗表演“铸成”奖牌,打造情景式的“非遗校园”,更好地促进非遗育人。同时,张家界学院不断开展教学改革,积极鼓励师生充分利用现代工艺技术和理念,立足非遗精神内涵,将非遗元素融入舞蹈和文创产品创作,并通过校企结合,多次在七十二奇楼、天门山等地进行展演,在推动非遗的创新性发展、传承好湖湘优秀传统文化、增强青年文化自信等方面,彰显了高校应有的担当。
一审:夏树 二审:简繁 三审:袁启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