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经济管理学院供稿 发布时间:2025-10-22 15:51:16
“如果没参加西部计划,或许永远不会知道,新疆的胡杨能在戈壁里站成风景,基层的工作能让青春过得这么扎实。”电话那头,我校经济管理学院2025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贺展风,正坐在服务地点的办公场所里,回忆起半年前从校园奔赴西部的决定。如今,这位西部计划志愿者已逐渐适应边疆生活,用专业能力为当地相关工作添砖加瓦。

贺展风(左二)与其他志愿者合影留念
缘起:一次宣传,让“到西部去”成为青春选择
最初注意到西部计划,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一次宣传活动。当时展板上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的标语,突然让贺展风停下了脚步。作为国贸专业学生,他此前正纠结于直接就业还是考研的选择,而西部计划的介绍,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。这不仅是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,更是能响应国家号召,去真正需要年轻人的地方做点事。
在仔细研究西部计划政策、咨询往届志愿者学长后,贺展风更加坚定了想法:国贸专业强调实践与视野,而西部的基层工作,既能让自己接触真实的社会运行,又能把专业里统筹协调、数据分析的思维用在实处。就这样,到西部去从一个模糊的念头,变成了他毕业季最清晰的选择。
备考:计划与协作,用扎实准备叩开志愿之门
确定目标后,贺展风立刻投入到西部计划的备考中。笔试没有捷径,就是分阶段啃知识点。制定学习计划,每天早晨记忆,晚上刷题巩固技巧,怕遗漏知识点,还专门做了错题本,把易混的政策条目整理出来反复看。
面试准备则多了几分协作感。贺展风约上几位同样备考西部计划的同学,组成模拟面试小组:大家轮流当考官,把可能问到的问题,比如为什么选择西部、遇到困难怎么应对,都分别列出,每个人先讲自己的答案,再一起提建议,避免回答时语言凌乱。
回顾备考过程,他认为心态比知识更重要:有段时间刷题正确率不高,特别焦虑。但他告诉自己,只要按计划推进,每多记一个知识点就是进步。积极的心态能激发内在动力,让人更专注于目标。最终,这份扎实与从容,让他顺利通过选拔,拿到了前往新疆的入场券。
破局:从“格格不入”到“扎根融入”,在戈壁里找到归属感
初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,贺展风还是遇到了意料之外的挑战,几千公里的距离、干燥的气候,服务地的环境和饮食与家乡完全不同,让他一度有水土不服的孤独感。
但贺展风没有退缩,而是主动寻找融入的钥匙。他跟着同事去周边调研,看戈壁滩上的棉田如何丰收,听老兵团人讲屯垦戍边的故事;休息时约上其他志愿者去逛当地集市,尝尝刚出炉的馕,学几句简单的维吾尔语;饮食不适应,就跟着当地同事学做新疆菜,慢慢发现,这里的人特别热情,哪怕是陌生人,见面也会笑着打招呼。
如今,他逐渐地了解当地的风景和美食,也结识了许多一起服务西部的小伙伴,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:现在看到胡杨林,会觉得特别亲切;提到兵团精神,也能说出几个身边的故事。

志愿服务活动现场
成长:能力与视野双提升,志愿服务经历所带来的“人生财富”
在胡杨河市相关岗位工作半年,贺展风的收获远超预期。首先是工作能力的突破。从最初不会写工作报告,到现在能独立完成,原来在课堂上学的数据分析,不是纸上谈兵。更重要的是,这段经历让他重新思考职业方向。以前纠结就业还是考研,是因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。现在下基层看到,不同岗位的工作如何服务群众,也了解了政策落地的实际流程,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有了更明晰的方向。
此外,视野的拓展是他最意外的收获:如果没来到新疆,可能永远不知道祖国西部的产业项目都在快速成长。这种亲眼所见的震撼,比任何课堂案例都更有冲击力。
寄语:早规划、敢尝试,青春有无限可能
作为过来人,贺展风也想给学弟学妹们提些建议。
谈及专业学习,他说到:“一定要提前规划,不要等到快毕业的时候才考虑,比如国贸专业的同学,大二可以考英语四六级、学数据分析工具;大三可以找实习,了解行业需求。从学校学习跟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入手,大学期间尽量地提升自己,丰富专业知识,拓展视野。”
面对就业择业,他鼓励大家多尝试、不气馁:可以多咨询学校老师或者不同行业的学长学姐,了解岗位的真实工作内容,再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。如果一次面试失败,不要灰心。把它当成经验积累,下次就能做得更好。实在一条路走不通,也可以换个方向,条条大路通罗马,重要的是对自己有信心。
最后,贺展风笑着说,“西部的日子或许不轻松,但每当看到自己整理的资料帮到了当地居民,看到戈壁上的胡杨迎着风生长,就觉得一切都值得。希望更多学弟学妹能勇敢一点,去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——青春的价值,从来不是只有一种答案。”
一审:黄显惠 二审:简繁 三审:袁启君